台灣的餐廳

有人說:台灣是吃的天堂。在台灣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料理。除了在地的台菜、客家菜、原住民料理外,也可以吃到中國的廣東菜、潮汕菜、江浙菜、四川菜、湖南菜、北平菜、雲南菜,還有其他各國的料理,如越南料理、星馬料理、泰國料理、韓國料理、日本料理、法國料理、義大利料理、墨西哥料理等。大街小巷餐廳充斥,各種口味任君挑選。

最近,我有幾個日本的老朋友來訪。在公司談公事告一段落後,已近用餐時間,我提議到餐廳,邊用餐邊繼續交談。我心想既然來到台灣,應該吃一頓好吃的中餐比較有意思,就安排到一家有名的上海菜的餐廳。餐廳生意很好,非常熱鬧。我們坐下來,點菜時不得不提高音量。旁邊有幾桌好像是社團聚餐或公司聚餐的,一直有人跨桌交談,夾雜著陣陣的浪笑聲;也不斷有人移動到別桌大聲勸酒。我們後面那桌則有幾個人分貝很高地在談論股票。我們的菜上桌後,我為了介紹每道菜,幾乎是用喊的,坐在對面的日本客人們還得用手掌托住耳朵聽,後來,我們實在是聲嘶力竭,只好聳聳肩,苦笑無言地草草結束這一餐。

回到公司後,一位常來台灣的日本朋友私下告訴我,他在台灣如果要邊用餐邊談事情,一定到日本料理店或正式的西餐廳。他略帶靦覥地說:台灣人很奇怪,到日本餐廳或西餐廳講話自然輕聲細語,但是,吃中餐就非常吵。

一家專門做吸音板生意的公司,在部落格做產品廣告時,對餐廳的吵雜做如下的描述:「、、、餐廳裡充滿了一片混雜,尤其客人一多時,餐廳的音樂聲與顧客交談聲在空間裡混在一起,餐盤的碰撞聲與服務生的點菜聲此起彼落,再加上小孩的哭鬧聲,說話時必須要拉高嗓門才能聽到彼此。整頓飯吃下來,不但跟朋友聊天的興致大打折扣,而且這些讓人受不了的聲音,可能還會讓無名火忽然之間「捱」起來,的確讓人非常受不了。」

有人說到餐廳吃飯就是要快樂,當然是有說有笑。大家熱熱鬧鬧的,有什麼不好?在農村社會周遭都是自家人,一家有喜事,大家普天同慶。田野空間寬闊,鑼鼓喧天一陣子就過了。現代社會重視個人的權益,尤其是私密性與主體性。愈是強調個人的尊嚴的社會,愈是尊重公共空間。私人領域與公共空間截然區分才能真正保障個人權益不被侵犯。任何人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舉止不可以干擾到別人。另一方面,現代都市裡人與人住得近,但是關係是疏離的。家家有本自己的經,各人都自掃門前雪。俗語說:一樣賞月,兩樣心情。自家的熱鬧超過界線就是對別人吵鬧、騷擾。或許台灣人的文化裡「公」與「私」糾纏不清,還分不清楚「自己熱鬧」跟「吵鬧別人」吧。

為什麼中餐廳特別吵呢?不論在中國、香港或台灣都一樣。是否中餐廳的結構或制度會讓人不自禁地high起來呢?有人說中餐廳使用大圓桌,座位間距離較大,所以講話會比較大聲。但是,小圓桌或小方桌的中餐廳還是一樣吵啊。是台灣人的民族性或家庭教育使然嗎?為什麼同樣的台灣人到正式西餐廳或日本料理店就會安靜、斯文起來呢?

歐美人士認為用餐是一種享受,懷著感恩之心,所以喜歡用餐時安靜地享受音樂與美食。台灣人究竟是如何看待用餐呢?

文章標籤

Arthur IA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