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檳榔的文化

 

有時候,我們開車經過非常偏僻的郊外,肚子餓了,飢腸轆轆,想買個吃的,附近卻找不到商店或飯館。但是,如果你想買另一種東西,一定有!───檳榔。

在台灣,不論是大街小巷,市區鄉鎮,或是山間海邊,只要是有車子經過的地方,就有檳榔攤。尤其是有貨車或大巴出入的街道,至少都有兩家以上。有一家在左,就有一家在右,方便車子停靠,比加油站貼心,比便利商店便利。他們24小時營業,年中無休。他們比「得來速」更體貼、更有效率,一聽到喇叭聲,就快速把貨送到車窗口。在孤寂、漫長的黑夜裡,遠遠就可以看到阿波羅的神箭或奧林匹克的標槍,如幻影般以180度圓弧向外飛射,發出霓虹般的七彩光芒。喔!看到檳榔西施的家了!長途疲憊的司機們都會眼睛一亮,打從心坎兒湧上一陣溫暖的慰藉。

嚼檳榔是台灣社會生活的一部份。但是,嚼檳榔的文化並不侷限在台灣。從印度洋的斯里蘭卡到東南亞,到太平洋的南島語族都有嚼檳榔的歷史與傳統。傳統上,原住民的檳榔是只有檳榔子裹以荖葉,少數地方會多加荖藤和石灰。現在市面的檳榔則在檳榔子之外,再佐以荖花、荖藤和白石灰或紅石灰作為配料。

檳榔子:俗稱菁仔,含有「檳榔素」和「檳榔鹼」。熱帶地區潮濕悶熱,常有瘴厲之氣。「檳榔素」會促進消化道的蠕動,正常量時可增加唾液分泌及引起發汗現象,但大量食用時,會使大腦活動受抑制,而顯出動作遲緩現象。檳榔子實際上有驅蟲、健胃、利尿及消除水腫等藥效,在中國自古就有「洗瘴丹」的別名。經常咀嚼檳榔子,能夠促進消化,消除口臭,還可以提神。荖花是雌性荖藤的花穗,有濃郁的胡椒香氣,可促進食慾。但是,荖花內含黃樟素,大量使用是致癌物。荖藤是胡椒科的藤類植物,辛香植物的一種,具有清涼作用,食用過多則會降低食慾。在長期嚼食情況下,可能產生亞硝基化合物,也是可能的致癌物。

台灣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台灣的「唐山公」幾乎都是給招贅的。從交往開始接受招待、提親、結婚送禮,一直到孝敬妻舅、丈人與丈母娘一定都得送檳榔、嚼檳榔。這些「唐山公」與「台灣媽」的後代當然也會嚼檳榔。現在大家都說平埔族不見了。其實從台灣頭到台灣尾,他們化身為「檳榔族」,化身為農民或工人,他們是台灣紮實的底層,許多人小時候還看到自己的阿公、阿媽在嚼檳榔。任何傳統都有它的生態背景與自然法則的制約。但是,幾百年來台灣被異文化的外族統治,不同的風俗習慣被誤解、醜化了。最悲慘的是,最後,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檳榔在台灣已經漢化、商品化、企業化與色情化。傳統檳榔只有白灰,沒有摻中藥的紅灰,有的部落根本不加石灰,添加中藥口味是漢族的食補文化。傳統的檳榔是大自然的植物,如同小米、芋頭,人們依季節取其所需;如今,因為商品化不惜破壞水土,大規模生產。傳統嚼檳榔如同自家種些竹筍來吃,現在,檳榔是用來買賣的,經營企業化,產銷分工,有品牌,有銷售網絡。傳統上,檳榔是招待訪客的心意,各種祭儀中的祭品,請親友或鄰居幫忙時的酬勞,訂親、結婚時不可或缺的禮物,表示愛意的象徵,違規賠罪的償金。檳榔原本是代表友情、親情與愛情;如今,檳榔攤競相以穿著暴露的「西施」招徠顧客,檳榔竟被聯想到色情。

在斯里蘭卡或越南,人們仍在嚼檳榔,檳榔代表的傳統照舊。只有台灣不一樣,這是另一種台灣文化。       

文章標籤

Arthur IA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