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化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種台灣文化

如果問:台灣人的文化是什麼?就是問:台灣人,相對於外國人,的生活特色是什麼?也就是台灣人在生活上所展現與外國人有別的器物、行為、制度、思想、價值觀等,這些都是台灣文化。因此,要瞭解台灣文化可以從台灣人日常生活的食物、餐具、衣物、穿著、住居、建築、景觀、語言、文字、音樂、美術、文學、工藝、寺廟、宗祠、同鄉會、禮儀、習俗、信仰等各個層面來觀察、討論。

歐美國家或日本的旅客到台灣,下飛機馬上覺得有異國風味的是滿街的廣告招牌。形狀大小各異,五花八門,色彩繽紛,如同百花鬥奇爭豔。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充滿生命力。歐美與日本的的商店街大都集中一處,一般街道商店不多,公司則都在大樓裡。雖然它們的商店也有廣告招牌,但是絕大部分是正面招牌,緊貼壁面,除非是大樓,很少看到側懸型招牌。尤其是一些有悠久歷史的城市,為維護都市景觀,更嚴格限制廣告招牌的懸掛,招牌的顏色、形狀都必須得到社區或都市當局的許可。

台灣則是客廳即工廠的國度,滿街都是商店。早餐店、賣麵的、賣饅頭的、打鑰匙的都有大招牌,而且馬路、大街都是透天厝,樓下店面,樓上住家,所以,滿街都是側懸式招牌。各店家都唯恐自家的招牌被擋住,越做越大也越突出,所用的顏色與閃爍燈光也極盡鮮豔吸睛,全台灣處處可看到有如太陽十二道光芒,霓虹閃爍的檳榔攤招牌就是經典例子。外國旅客們一路看下來,眼睛與腦神經都有點吃不消,再加上五顏六色的鐵皮屋與凌亂的電線,心中只有一個感覺:台灣的街道真的有夠醜、有夠亂呢。這是不折不扣的一種台灣文化。

近年,許多中國觀光客來台灣旅遊,除了到日月潭遊湖或阿里山買茶葉以外,就是逛夜市。夜市是台灣文化嗎?是的,它也是一種台灣文化。夜市的商店以及攤販從傍晚營業到半夜,甚至到天亮,這麼拼命工作在其他國家並不多見。在別的國家人們都已進入夢鄉時,台灣夜市的人潮不斷湧進,不只大人,更多應該受國家保護的青少年與幼童也在擁擠、狹窄的夜市吃喝、嬉戲、血拼。這也不是其他國家所常見。

但是,夜市不是台灣獨特的文化。在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華人聚居的地區也都有夜市。中國唐、宋時代就有夜市的記載。新加坡也有Lau Pa Sat Newtown Circus有名的觀光夜市。與新加坡的夜市相比,台灣的夜市吃喝玩樂花樣較多,營業較晚,規模較大,比較熱鬧,比較髒、亂、醜、吵、臭,也比較不衛生。這是台灣獨特的夜市文化。

文章標籤

Arthur IA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哪一國比較有文化?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是個文化大國。」或是到歐洲參觀了梵諦岡西斯廷禮拜堂或羅浮宮後,讚嘆說:「唉!還是歐洲比較有文化。」有時候,有人會自嘲:「我們這地方是個文化沙漠,連個音樂廳都沒有。」上面所提到的「文化」究竟是什麼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倒是可以先對上述的意見做回應。只要有人就有文化。不同地方的人會形成不同的文化。文化之間會有差異,但是,沒有所謂「比較有」與「比較沒有」,也沒有「文化大國」或「文化小國」的問題。

人類會使用工具,生火烹煮食物;會操弄聲音,創造規律複雜的語言。這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特色,也可以稱之為人類的文化(culture)。人類如何懂得烹煮熟食或使用語言的過程稱為開化(civilized)。人類進入烹煮熟食或使用語言的時期則稱之為該時期的文明(civilization)。

但是,並非所有人類同時有相同的開化或文明。不同地區的人類進入石器時代或鐵器時代的時間差距甚大。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時、空發展出不同的生活。例如西亞的兩河文明、北非的尼羅河文明與東亞的黃河文明之不同。任何一群人對照其他群人在生活上的特色就是那一群人的文化。

一群人可以指一個種族,如阿拉伯人文化或印地安人文化,也可以指一個民族或國家,如日耳曼文化、漢文化或美國文化,也可以指一個地區或社區,如香港文化、日本原宿文化或紐約曼哈頓文化等。但是,一群人並非地理學概念,僅限於以地域來區分,它是「分享共同生活特色」的社會學概念。所以,有不分區域的男性文化與女性文化,也有基督教文化或佛教文化。

台灣有2 ,300萬人在共同生活,所以有台灣文化。2,300萬人裡頭大約是一半男人,一半女人,所以也有台灣的男人文化與女人文化。這些人也可以分為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阿美族、泰雅族、、等,所以,在台灣當然也有福佬文化、客家文化、阿美文化、、等等。可見,只要有人就有文化,一群人只要分享共同的生活特色就有他們的文化。依此類推,在台灣還有宜蘭文化、台南文化、台北東區文化、媽祖文化、中元普渡文化、夜市文化、檳榔文化、、等,不勝枚舉。

那麼,文化到底有沒有好壞優劣呢?文化既然是一群人生活的特色,就表示它是那群人為適應他們的生活環境的需要所發展出來的有形與無形的對應。諸如器物、行為模式、價值觀等。它就是當下的一種存在。不管是五千年前或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有中國的生活方式;非洲有非洲的生活方式。時空背景改變,生活方式就會改變,文化也會不同。我們當然可以檢討前人留下的文化是否適於未來生活的發展,不同文化的人對別的文化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或評價,但是,那都是主觀的。

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累積與沈澱,但是文化並非一定要古老的。十九世紀末美國黑人開創的爵士樂至今仍影響全球各地的生活,它是一種文化。資訊科技的發展使網路時代產生「宅男文化」,而平版手機已經造就「低頭族文化」。最近很夯的「江南style騎馬舞」會不會也成為一種文化呢?這些年,中秋節一到,全台灣大街小巷都在烤肉。它是不是也已形成一種新的文化了呢?這就看它們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讓時間來決定。

文章標籤

Arthur IA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